7月的江淮大地热情似火,一场跨越海峡的青春之约在这里精彩上演。7月14日,为期一周的“2025年皖台青年志愿者暨学前教育专业交流营”圆满落幕。来自台北大学、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及企业的近40名台湾青年与合肥幼专志愿者手携手,通过实地参访、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,共同探索学前教育创新路径,厚植两岸青年友谊。



文化溯源:探寻皖台历史联结。交流营首站来到包公园,两岸青年在包公祠前聆听“铁面无私”的典故,感悟共同的法治理念。在李鸿章故居和刘铭传故居,通过珍贵文物和史料,大家深入了解了皖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。“看到刘铭传将军当年在台湾建设的铁路照片,真切感受到两岸从来都是一家人。”台湾中山大学的温同学动情地说。在素有“皖中明珠”美誉的三河古镇,台湾青年们被小南河畔的景致吸引,不停驻足拍照留念。

志愿服务:感受乡村振兴。马郢社区的志愿服务让两岸青年收获满满,两岸青年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实地体验大陆乡村振兴的成果。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罗同学说,“我感受到大陆乡村的发展很快。我在台湾也经常做志愿服务,两岸在志愿服务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相互借鉴,两岸的青年也应该常交流,希望自己能参加更多这样有意义的活动。”


教育互鉴:共话皖台教育合作。在合肥康桥学校,青年们参观了幼儿园教学区、室内恒温游泳馆、标准化户外运动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。康桥学校将台湾教育理念与安徽本土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,引发青年们热烈讨论,感叹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。


科技体验:创新安徽的震撼。安徽创新馆的参观成为行程中的亮点。量子通信、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展示让台湾学子大开眼界。“没想到安徽在科技创新方面这么领先!”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曾同学在体验VR教育产品后感叹道。


文化浸润:品味徽风皖韵。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在黄山之巅,云雾缭绕的奇松怪石令台湾学子沉醉,突降的暴雨也没有阻止青年们攀登的脚步,雨中的黄山别有一番韵味,云雾在山间流转,宛如水墨丹青,台湾青年们感叹:“这比明信片上的风景还要美!”;宏村月沼边,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让大家频频驻足,两岸青年围坐在南湖书院前,畅谈着一天的收获。台湾青年们还体验了采茶制茶工艺,并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黄梅戏唱腔。台南大学的王同学兴奋地说:“原来《天仙配》的旋律这么美,我要把黄梅戏带回台湾!”,此刻,文化认同与青春友谊在徽州大地上深深扎根。


闭营仪式:难舍皖台情。闭营仪式上,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带着大家重温了七天来的点点滴滴:从包公园的初相识到黄山顶的共攀援,从马郢社区的志愿服务到宏村月沼边的漫步畅聊,每一个画面都引得现场阵阵欢笑与掌声。“知行合一,笃行致远”。本次交流营活动不仅架起了皖台青年心灵相通的桥梁,更彰显了两岸青年投身社会服务的责任担当。青年志愿者们通过社区服务践行了奉献社会的初心使命,在互动交流中缔结了真挚情谊,在文化参访中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,在深入接触中体认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……台湾青年纷纷表示,要将此次安徽之行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化作推动两岸交流的”种子”,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真实立体的安徽,感受这片热土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。
作为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,合肥幼专始终秉持“两岸一家亲”理念,近年来与台湾多所院校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,在专业交流、文化交往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。皖台青年志愿者交流营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品牌项目,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特色,创新"文化体验+专业交流+志愿服务"的融合模式,为两岸青年搭建了增进了解、深化友谊的优质平台。展望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两岸教育文化交流,让更多台湾青年在行走中认识安徽,在互动中增进认同,携手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。(文:孔德洁 图:盛灵利 审核:马丽娟 终审:许梦勉)